|
|
随笔小记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团结奋进提振信心“两心工程”,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谋发展、奋发进取谱新篇,充分发挥精神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作用,以实干实绩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现推出“两心工程”先进人物事迹系列展播,通过多维度讲述一线职工坚守岗位、勇于创新、传承精神等动人故事,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现将2025年10月《国家能源》杂志刊载的刘永平先进事迹全文转发如下。

在宁夏西部创业公司宁东铁路公司检修车间主任刘永平办公桌上的玻璃板下,至今仍压着1997年领取第一笔工资时的汇款单存根。当时,领到第一笔工资后,他把大部分钱寄回了陕北老家,余下的钱买了本《电工原理》。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当年的这个看似细微的举动,却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刻影响。
28年后,当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的奖章挂在刘永平胸前时,他的思绪又飞回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从黄土地走出的农家子弟,用勤劳的双手在塞上大地书写了一幅新时代工人不懈奋斗的华美篇章,也对“劳动创造幸福”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解。

逆袭之路:从临时工到技术尖兵
1997年的夏天,22岁的刘永平站在大古铁路(宁东铁路前身)门前,手里攥着被汗水浸出褶皱的高中毕业证。这个从陕北来的农村青年,望着延展到远方的两条钢轨,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凭本事吃饭!
刘永平是以临时工的身份入职公司的,但公司引进的新设备——内燃机车,给了他成长与转型的机遇。第一次见到DF4B型内燃机车电路图时,密密麻麻的电路像天书般向刘永平压过来。一个懂电路的老师傅打趣道:“小刘,这铁疙瘩的电路布线可比你家拖拉机复杂百倍。”就这样,刘永平在机车上开启了另类的“大学生活”。
白天,刘永平呆在内燃机车上,拿着笔记本标注线路编号走向。深夜,在宿舍昏黄的灯光下,机车电路图纸被他翻出毛边。那时的车间主任至今仍记得,当别人午休刘永平在研究电路图,夜晚熄灯后他打手电筒仍然在研究。有次在机车上核对线路,刘永平忘了时间,还被锁在机车大库里过了一夜。
2009年寒冬的一次抢修,成为刘永平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因为这次让人印象深刻的表现,他被领导、同事赏识,一年后被提拔为机辆段检修车间技术专责。
当时正值春节期间,一台机车主电路突发故障,老师傅们研究了半天,围着图纸束手无策。这时,刘永平突然开口:“能不能试试跨接线路,短接一部分电机控制电路,找到电机电路断点所在?”说这话之前,他已经在机车地沟里用万用表逐个节点排查,检查了机车电机的电路走向,大概判断出故障的所在。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刘永平仅用两个小时就找到了继电器触点氧化问题,最终赶在晨曦前让机车重新轰鸣。那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技术的魅力,也更激发了他学习本领的热情。
知识改变命运的轨迹仍在他身上延伸。白天处理完机车故障后,夜晚他把《电机学》重点抄在笔记本上反复学习,甚至经常骑车到10公里外的夜校“充电”。2016年,刘永平取得石家庄铁道大学车辆工程本科学历。由此,技术的质变迎来了他人生的蜕变。
如今,他不仅是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还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届“塞上工匠”,用实力书写了蓝领工人的奋斗篇章。

故障突围:将痛点变成创新点
“刘主任,机车要趴窝了!”一个万籁俱寂的凌晨,对讲机中传来的声音,刺破了夜晚的寂静。
电话那头,乘务员的声音里透着着急与紧张。一台正在担当运输任务的机车突然主回路接地,司机室微机屏上疯狂闪烁着红色警示:主电路过流,卸载灯常亮。从睡梦中惊醒的刘永平肌肉记忆般翻身坐起,几乎同一时间,他说:“转换接地开关至接地位,励磁开关置励磁二位,立即甩电机试验!”
床头老式钟表在空气中滴答作响,一分钟后,电话那头传来乘务员喜悦的声音:“故障解除了!”这样的“午夜急诊”,在刘永平多年的铁路生涯中已上演过数百次。
刘永平干的是机车电器检修相关工作,他的电气理论知识都是通过不断地自学和实践丰富起来的。他曾开玩笑说:“我走的路是‘野路子’,上不了台面。”但就是他这个“野路子”,多年来发挥了大能量。2021年11月由宁夏能源化工冶金通信工会命名的“刘永平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2025年4月,西创宁东铁路12台几乎报废的除雪设备被刘永平创新工作室“救活了”——设备响应速度提升60%,操作失误率下降80%,启动成功率提升80%。在这场“废铁重生”的攻坚战中,刘永平为宁东铁路节省成本超万元。
刘永平的创新哲学里带着西北汉子的实在:省下的就是赚来的,要把痛点变成突破点。在刘永平创新工作室的陈列柜里,这样的技术革新比比皆是,有的已申请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远程黄油加注机让工作效率提升3倍;内燃机车加装冷却风扇转速测速装置,加装防燃油飞溅隔离装置,年节省维修费用18.7万元;电源状态智能检测装置有效应对铁路道口栏杆不起杆、不放杆预警提示,确保铁路道口行车安全……
这些用电气线路设计写就的“诗篇”中,最让刘永平自豪的,便是牵头研制的列车安全智能控制装置,该装置有效解决了线路区段信号盲区、尾部机车无法及时得到停车指令而引发列车脱轨的重大安全问题。通过近几年的运用测试,该创新成果每年可为公司节约成本180余万元,先后荣获宁夏能源化工冶金通信工会第二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全国地方铁路协会首届“蜀道铁运杯”五小创新竞赛二等奖,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薪火相传: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2025年“五一”前夕,刘永平站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领奖台上,聚光灯下,他胸前的劳动模范奖章闪着亮光。“我不过是千万铁路人中普通的一个。”他的获奖感言依旧朴实。二十八年的坚守与付出,他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那是在2000多个日夜中写就的厚厚几大本泛黄的技术笔记;
——那是在20余项创新中迸发的智慧光芒;
——那是在刘永平创新工作室里孵化出的技术种苗。
检修车间的樊恒仍记得第一次处理机车故障时的情景。“师傅把机车电源断电,让我摸遍所有接线端子,他说‘技术要长在手指头上’”。如今,这个曾经的学徒工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面对机车电器专业方面的疑难杂症,他总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即使是复杂的微机电路,他也能快速判断出问题所在、从容应对。今年樊恒刚被公司评为岗位技术能手。
“我喜欢给大家答疑解惑,希望通过我的微薄力量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刘永平说道。
2006年公司机车转型后,面对全新的领域,大家都努力在自己细分专业里摸索,希望早日学懂弄通机车结构、作用原理、检修标准。“野路子”刘永平在机车上又“野”了一回。当大家还在摸索和研究时,他已经制作出了调速器的动态原理图,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大家讲解,直到全员掌握为止。
这些年来,工作室成员马岳在刘永平的带领下,深入研究柴油机联合调节器,现已成为车间柴油机方面的专家。在刘永平创新工作室的引领下,马岳牵头主持了机车燃油飞溅装置等项目的改造,带领班组年轻员工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令刘永平最欣慰的是,创新的火种正在燎原,一池春水激活了人才的竞相涌现。在刘永平创新工作室,这些年走出过技师1人、高级工9人、中级工27人、岗位技术能手10余名。
领完奖回公司的路上,刘永平说:“马上要进入电气化时代了,我要带领大家尽快学习新技术,争取跑在技术更迭的前面,让‘工匠精神’这把火炬传承到新时代工人的手中。”他的眼中透着光芒。二十八年风雨兼程,刘永平还像他检修的机车一样,始终保持着“全速前进”的状态。
远处,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正穿越苍茫的宁东大地,悠长的汽笛声在戈壁滩上回荡。它将驶入下一站,下一站又将是新的起点。鸣笛、出发、驶入、进站……一如刘永平的创新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作者单位:西部创业)
链接
【刘永平简介】
刘永平,陕西省清涧县人,1997年入职西创宁东铁路公司。先后从事车工、机车检修等工作。历任宁东铁路公司检修车间电机电器组工班长、检修车间电器技术员、机辆段机车检修专责、西部创业技术装备部机车车辆检修专责、宁东铁路公司检修车间副主任等职务。现任西创宁东铁路公司机辆段检修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
刘永平长期扎根在生产一线,以实际行动生动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为广大铁路职工树立了学习榜样。
在个人荣誉方面,他先后荣获自治区总工会“创双优”百名技术能手、自治区“塞上工匠”提名人选、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2025年8月荣获自治区第二届“塞上工匠”。
在技术创新领域,刘永平主持研发的多个项目获得重要奖项:
“列车安全智能控制装置”获中国地方铁路协会首届“蜀道铁运杯”五小创新二等奖
“整备库安全防护智能预警装置”获中国地方铁路协会首届“蜀道铁运杯”五小创新三等奖
“远程智能黄油加注机”获自治区第二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优秀奖
“列车安全智能控制装置”获宁夏能源化工冶金通信工会第二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2025年,“刘永平创新工作室”研发的“机车车钩多功能安装器”获宁夏能源化工冶金通信工会第三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